“以前村里这些老厂房、荒地摆着长草,现在不一样了,土地入了市,我们农民腰包鼓了,村里环境也变好了!”站在芜湖市鸠兹湾民宿区前,村民张建国笑得合不拢嘴。他表示,去年村里8.4亩闲置集体土地入市后,不仅一次性获得集体收益,他家还通过土地入股每年分红2000多元,“我和老伴在民宿当保洁,每月又能挣3000多块!”
近年来,芜湖市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以湾沚区全国试点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效。自2023年3月以来累计完成入市土地7宗、面积79.83亩,实现土地增值收益1127.3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563.6万元。鸠兹湾盘活集体土地资源案例更是入选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典型案例。
今年4月中旬,由市政协牵头,自然资源与规划、农业农村等部门参与的专题调研组开始了扎实的基层走访调研,调研组既看到了改革带来的生机,也发现到一些需要协同破解的课题。
“我们村有11亩集体建设用地,但分散在3个地方,每块都不成规模。”无为市都督村党总支书记说道。“拿了一块集体建设用地,想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有难度。”企业家张总如是说。
随后,调研组带着问题奔赴福建漳州、泉州进行考察学习。泉州市通过“国有+集体”土地置换,灵活运用‘混合入市’模式解决了地块零散问题;晋江市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实行“四证同发”的审批创新,提升了入市效能,这些做法都转化为对芜湖市下一步的改革建议。
7月15日,芜湖市政协召开“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促进芜湖市乡村振兴”双月专题协商会。与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改革大计,为破解城乡土地二元结构、释放农村发展动能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专题调研组聚焦问题导向,建议制定市级《入市实施办法》,细化操作规范;强化规划引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摸清土地底数,夯实改革基础;探索“国有+集体”土地置换、“混合入市”等模式,强化与农村宅基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改革协同,释放更多改革红利。无为市政协建议规范“四议两公开”程序,确保农民知情权、决策权。湾沚区政协提议搭建市县一体化交易平台,推行“基准地价+市场调节”定价模式。市民建则倡导推广“点状供地”“作价入股”等创新模式,盘活碎片化地块;提议建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扩大“振农担”覆盖范围。市农工党建议明确调节金征收标准,推广“保底收益+股权分红”模式。何剑锋委员呼吁制定专项金融政策,提高集体建设土地抵押率。
副市长朱子强调,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是破除城乡壁垒、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他要求各部门强化协同,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确保改革蹄疾步稳。
“通过改革激活‘沉睡’土地资源,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让农民更多分享收益。”芜湖市政协将持续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跟踪协商成果转化,为芜湖城乡融合发展聚智汇力。
(张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