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统筹部署。我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持续创新政策帮扶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其中,民营高科技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主体,已成为科技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我省民营高科技企业仍然面临着平等准入、要素获取、政策惠益、权益保护、社会舆论等领域的“成长烦恼”。
为此,就加快发展我省民营高科技企业,助力科技强省建设提出建议:
一、加大政策引导激励,支持企业科研创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安徽十大新兴产业和量子信息、空天信息、通用智能等“7+N”未来产业领域及方向,持续加大对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引导激励,鼓励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参与重大科技攻关。支持民营高科技企业建设“研发飞地”和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激励企业“从0到1”的科学发现,推动“从1到100”特别是“从1到10”的突破和转化应用。积极培引民营高科技企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民营高科技企业将科技创新活动向研发端和市场端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提升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锻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提供精准服务。建议密切关注我省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态势,深入研判企业发展中的“急难愁盼”,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持续深化涉企优惠政策“免申即享”。组织线上社群,定期召开恳谈会,优化服务清单,全程跟踪服务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和重点科研项目进展。支持更多民营高科技企业进入“专精特新”,打造“头部强、腰部壮、尾部活”的优质企业梯队。加快推动民营高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发展。积极培育耐心资本,推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纳入省级上市后备资源库。切实加强民营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筑牢民营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防火墙”。引导民营高科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导入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和理性面对失败的教育,推动年轻一代民营高科技经济代表人士梯次化发展,建立传帮带辅导制度。
三、支持产教深度融合,合作培养紧缺人才。锚定我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民营高科技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高水平联合实验室等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校企等主体发展BOT、混合所有制合作形式,尤其关注“企业端”激励政策,坚定落实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税费优惠支持政策,进一步细化“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持续探索“非禁即入”和共建主体权益分享机制,形成支持各主体大胆闯、大胆试的发展氛围。完善民营高科技企业、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将评定标准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倾斜。细化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在职创业、兼职创业、离岗创业相关规定,鼓励他们参与民营企业研发活动。鼓励行业企业科技人员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持续巩固协同育人成效,为我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 金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