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 提升关键办学能力
来源:江淮时报 2025-08-07 09:20:14 责编:周晓东 朱媛

新发展格局下,产教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和重要命题。职业院校应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创新积累,实现产业链、人才链、知识链、创新链协同发力,服务新兴产业发展。

我省作为职教大省,总体大而不强,尤其是在产教融合与关键办学能力提升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政策落地不到位。无论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还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都对产教融合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作了顶层设计。但是,省、市、县(区)各级在执行层面尚不到位,政府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媒介作用发挥不够。

二是企业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顶层设计中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但由于缺乏刚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产教融合呈现“校热企冷”,企业参与度和积极性并不高。

三是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亟待提升。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同质化严重。以高职院校为例,在“双高”建设立项中,我省仅1所院校入围C档“高水平学校”;在“高水平专业”的5所学校中,相关专业的影响力、知名度也很难与国内其他知名院校相匹敌。我省职业院校在赋能实体经济、提高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性等关键办学能力方面显得薄弱。

为此,建议:

一、细化政策,抓好两个“联合体”建设。一是省级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二是打造行业产教融合联合体。优先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首位产业中的重点企业,组建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联合体。依据产业链分工对人才类型、层次、结构的要求,实行校企联合招生、订单培养,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二、多措并举,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建立把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情况纳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发挥国有企业示范带头作用,依托设备和技术优势,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实训机会。对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取得突出成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企业,在技术改造、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科学研究等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和相应优惠政策。

三、深化改革,切实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一是坚持“三个面向”,推动专业群建设和产教融合同步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专业和专业群。注重与区域、产业园区、社区紧密结合,形成依托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面向龙头企业共建实体化产教融合平台,整合双方资源,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体机构,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面向“世赛”组织共建技能大赛培训基地,职业院校通过“世赛”洞察全球各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找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向,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二是瞄准“三个对接”,提高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对接市场设专业,坚持“服务区域设专业、依托产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专业设置跟随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机制。对接岗位设课程,按照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理念,推行“岗位主导+项目带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课程设置与岗位工作的匹配度。对接能力强教学,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优化教学过程。坚持岗位实践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实现教学过程与岗位能力无缝对接,提高培养人才的岗位实践能力。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 李艳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