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区包公街道:暖途之上,让每一份困境都被温柔托举
来源:合肥市包河区 2025-08-27 10:28:19 责编:何怀光 朱磊

 在合肥市包河区包公街道一些老旧小区的困难居民家里,总能看到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热心党员和志愿者穿梭忙碌的身影。他们不仅带来了救助物资,更是以暖心服务为困境群众撑起一片天。这个面积1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8万的街道,老龄化率达23.4%,现有低保对象260人,精神障碍康复者447人,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需求格外突出。2017年以来,包河区包公街道创新实施“人在暖途”社会救助项目,以党建为引领,街道党工委牵头整合辖区资源,用专业社工服务编织起一张覆盖全面、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网,让困难群众的生活更有温度、更有底气。

破局之举:PPP模式搭建救助新平台

2017年11月,包公街道率先探索PPP模式,与安徽乐邦慈善基金会共同设立“救急难”专项基金,依托街道社工站打造“人在暖途”救助平台。这一创新举措直指当时社会救助领域的痛点:为政策救助后仍有困难的群体给予持续帮扶,缓解了政策边缘群体面临的窘境。街道社会事务办负责人介绍:“这一举措填补了政策空白,为那些处于‘夹心层 ’的困难群众提供了帮助。”

作为合肥市首批社会服务平台认定单位,包公街道早已构建起成熟的“1+2+5”工作模式——依托1个包公街道社会服务工作站,孵化培育2类人才,围绕社会救助、儿童福利等 5类核心业务开展工作。“人在暖途”项目的落地,正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成为城市社区精准社会救助的典范。

精准施策:分层分类构建救助体系

走进包公街道社会事务档案室,整齐存放着困难家庭的详细资料。每一份档案都记录着家庭情况、救助需求、帮扶措施和服务记录,这是项目“六类三级”分层分类管理的基础。

为实现“精准救助”,项目创新建立“六类三级”分层分类管理体系。“六类”即根据致困原因和群体特征,将服务对象细分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群体、因病致贫群体、困境儿童、经济困难独居老人、一二级重残群体、意外致困群体。“三级”则按照困难程度实施重点帮扶、常态帮扶和应急帮扶。社工小李回忆:“有位服务对象,初期属于重点帮扶,我们不仅协调资金救助,还链接相关资源,半年后根据其状况调整为常态帮扶。”

为确保救助精准高效,项目创新推出“一二三四”工作策略:为每户建立1份档案,签订救助告知确认书和服务介入计划书2份文书,规范社区转介单、基金会回执单、社工机构反馈单3类单据,完善救助申请、入户调查等4种表格。这套标准化流程让救助工作有章可循,从居民求助或社区转介开始,经过需求评估、制定计划、评议审核、服务介入到跟进评估,形成完整闭环。

在资金与服务的双重保障下,救助效果持续显现。针对困境儿童的“锄禾计划”改善了学习环境,为失能半失能患者设计的“不倒翁照顾支持计划”缓解了照护压力,“椿龄乐养”项目让高龄独居老人感受到社区温暖。从经济支持到精神关怀,全方位为困难群众纾困解难。

多方联动:五社融合凝聚救助合力

“感谢这些志愿者,经常来帮我打扫卫生、陪我聊天。”、 独居老人张奶奶所说的志愿者来自“航航伴老”为老微公益项目,是包公街道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五社联动”救助网络的缩影。

“人在暖途”社会救助服务项目通过“需求项目化、服务清单化”的思路,有效链接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热心党员、志愿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企业资源。举办的“大爱民生・温暖相伴”慈善晚会,吸引40余家爱心企事业单位捐款27万余元;项目认领大会上,24家企业认领25个服务项目,注入资金12.74万元;腾讯九九公益平台的线上筹资与线下公益徒步行活动,让更多市民参与其中;季度性的爱心义卖、公益市集,年均为专项基金筹得5万余元。

在救助主体方面,项目孵化培育了44支社区社会组织,吸纳100余名热心党员和志愿者参与服务。德勤人力志愿服务队提供就业指导,中医推拿志愿者定期开展康复服务,餐饮企业送来爱心餐点……辖区企业、商户的加入,让救助资源更加丰富多元。针对服务对象集中的楼栋,项目还挖掘邻里资源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形成“远亲不如近邻”的互助氛围。

这种多方联动的模式,不仅壮大了救助力量,更创新了救助方式。从传统的资金帮扶,到如今物质保障、生活照料、心理慰藉、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相结合的综合救助,“人在暖途”正让社会救助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正如街道负责人所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帮一时之困,更要帮他们建立起可持续的生活能力和社会支持网络。”

暖途延伸:从物质救助到生态共建的跨越

“人在暖途”项目实施以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60户次家庭提供资金救助 30万余元,开展各类服务11200余次,撬动100多家企业参与,惠及数千名困难群众。但数字背后,更深刻的变化在于救助理念的升级。

在服务成效上,项目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单一资金救助转向“资金+服务”综合救助,从政府主导转向社会协同,从短期帮扶转向长效支持。以失能群体为例,项目不仅提供医疗补助,更通过“不倒翁照顾支持计划”,为照护者开展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建立喘息服务机制,从根本上缓解家庭照护压力。

在社会影响上,项目荣获安徽省乡镇社工站优秀服务案例一等奖、市级“优秀社会救助项目”等多项荣誉,其创新实践为城市社区社会救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包公街道的探索,打破了传统救助的行政化模式,通过专业社工介入,让救助更有温度、更具精度,是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的生动实践。

面对未来,项目团队也清醒地认识到挑战:辖区大企业较少,小微企业参与公益的积极性有待提升;社区工作者与社工的协同机制仍需完善。为此,街道正计划将社会救助参与度纳入社区考核体系,并建立企业公益积分制度,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活力。

夕阳下,包公街道的小广场上,几位老人正跟着志愿者学习太极,一旁的孩子们在“锄禾计划”志愿者的带领下画画。这温馨的一幕,正是“人在暖途”项目的初心所在——让每个身处困境的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暖意,让每个家庭都能在社会支持下渡过难关。正如项目名称寓意的那样:人生旅途虽有坎坷,但总有温暖相伴,总有力量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