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结合一线工作的实际观察和群众反映,还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空间。
为此,建议:
一、规划先行,突出“接地气”。建议县级层面加强统筹指导,在村庄规划科学谋划上下深功夫。这个谋划,必须吃透村情民意,一定要让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充分参与进来,听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这样规划才能“落地生根”,避免“花架子”,真正符合村庄发展的实际和村民的期盼。要立足各村实际,量身定制整治方案,明确重点干什么、先干什么、怎么干才最有效、最可持续。规划方案不能“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关键是要能落地、可操作、见实效。要同步考虑实施路径、资源保障和群众接受度,确保谋划的“施工图”清晰明了,能真正转化为改善人居环境的“实景图”。
二、宣传入心,变为“我要做”。环境整治,说到底是为了老百姓自己生活得更舒心。光靠干部催、上级压,效果难持久,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建议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的方式方法,如组织村民去整治效果好的村参观学习,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好处。关键是要让老百姓明白,好环境是自己的“面子”也是“里子”,维护环境最终受益的是自己。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进来,形成“人人爱护环境、户户争创美丽”的好氛围。
三、推进连片,力求“整村美”。目前一些项目推进,有时存在“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情况。建议在项目实施上,采取“连片施工、整村推进”的模式。集中力量,对一个村(或几个自然村连片区域)的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提升等进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这样能避免重复开挖、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能形成整体效果,让村民看到整个片区实实在在、焕然一新的变化,增强信心。可以分年度、分片区制定详细销号计划,集中力量,干一片成一片,巩固一片,逐年推进,整片销号,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全域提升。
四、管护长效,探索“市场管”。整治不易,长期保持更难。现在很多公共设施、绿化、保洁等,主要靠村集体和有限的公益性岗位维持,压力大,专业化水平也有限,容易出现“重建轻管”的问题。建议在长效管护机制上大胆探索创新,积极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可以考虑将村庄的垃圾转运、污水处理设施运维、公共区域绿化养护等专业性较强的管护工作,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委托给有资质、有经验的市场化公司来运营,政府或村集体负责监督考核和付费。这样既能提高管护的专业化水平和效率,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又能确保整治成果长期保持,避免“一阵风”过后又回潮。
(宿松县二郎镇政协工作联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