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州市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土特产”产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但调研发现,宿州市“土特产”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不大不强、品牌不响不亮等制约因素。
一方面,规模体量不大。宿州市农业特色产业整体布局分散、规模偏小,竞争力相对较弱。农业产业链条短、科技附加值低,普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仅有少数企业具备精深加工能力。
另一方面,品牌化程度不高。宿州市特色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形成了砀山酥梨、萧县葡萄、泗县红薯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但客观来看,农业品牌发展“小散弱”现状依旧存在,农产品营销和品牌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知名品牌数量不多,品牌企业实力不强,品牌宣传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许多“土特产”在区域内小有名气,但要想“破圈突围”,实现优质优价,还有差距。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做足“土”文章。根据宿州市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大力推进萧砀优质果林片区和埇灵泗粮油主产片区建设,重点发展专用小麦、玉米、大豆等粮油作物,以及砀山酥梨、萧县“五彩农业”、灵璧花生、泗县红薯等特色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产业带。依托萧县伏羊节、砀山梨花节、烧鸡产业发展大会,阐释相关特色产品,推动农耕文化、历史文化、节庆文化等宿州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持续吸引节庆流量,提升农业特色品牌知名度。
二是培育乡村特色产品,叫响“特”品牌。建立宿州市特色农产品名录,加强特色品种保护和培优,积极推动“三品一标”品牌认证。借鉴宁德市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做法,按照“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的思路,加快推进“宿”字头区域品牌建设,努力打造“安全、优质、生态”的宿州农业形象品牌。依托龙头企业,吸纳更多的农产品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农户加入,统一标准标识、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合理进出机制,不断提升宿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公信力、影响力。定期举办农特产品展销、农文旅宣传推介会等,充分利用电商、自媒体、直播平台等线上资源,让更多农业特色产业品牌走出宿州、走向全国。
三是推动多元精细化发展,延长“产”链条。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培育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拉长精深加工链条,推进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链条、网络化服务体系、品牌化营销渠道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支持徽香源、海升果业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示范带动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实行标准化生产,稳步提升全市农业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水平。全力打造预制菜特色化专业化承载园区,引导各类加工主体入驻园区集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由“延伸”向“精深”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