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拓宽物流大通道,物流设施不断完善,物流体系不断健全,物流业态不断丰富。但与先发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运输结构不合理。我省物流运输结构中,公水铁空分别占62.4%、35.5%、2%、0.1%。从水路运输看,航道等级和利用率不高,与邻省衔接不畅;从铁路运输看,铁路物流占货运量低于全国7.5个百分点;从公路运输看,省会到市、市到县尚未全部实现一级公路联通,省际之间还存在断头路;从航空运输看,机场货邮吞吐量仅占长三角地区的1.7%,占全省货运总量不到0.1%。
二是多式联运有短板。一方面缺乏一体化协同机制,铁路、机场、交通等部门自成体系,机制不协同、标准不统一。另一方面衔接短板待补,进港道路、铁路支线建设滞后,公铁水空基础设施节点还没有形成有机衔接,“最后一公里”接驳难。
三是物流能级待提升。5A级物流企业仅8家,仅1家中国物流企业50强;大型物流枢纽布局不足,已获批的4个国家物流枢纽还处于建设阶段,集聚辐射能力有限。
为此,建议:
一、完善物流通道网络,提升运输支撑能力。水路运输方面,聚焦“联网通江达海”,加快长江、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加强与中原地区水运衔接,完善淠淮航道、丰乐河-杭埠河等支线航道网络,协调新汴河、水阳江、芜太运河等省际航道建设。公路运输方面,聚焦高速公路“贯通扩容加密”,加快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到“县城通”;有序推进设区市高速公路环线建设;加快普通国省干线提质升级;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改造。航空运输方面,聚焦“抓试点扩能级”,加快将合肥机场打造成为综合性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将芜宣机场打造成专业航空货运枢纽,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完善通用机场布局,加快构建皖中、沿江、皖北、皖西、皖南五大通用机场群,实现通用航空“市市通”。铁路运输方面,聚焦“扬优势强基地拓专线”,大力发展铁路快运、铁路物流产品开发和物流装备创新,加快构建与铁路网相匹配的高铁物流服务体系;加快铁路物流基地布局建设,扩能改造传统铁路货场;推动铁路专用线进重要港口、机场、物流园区、工矿企业,促进公铁水空联运无缝对接。
二、强化统筹衔接创新,提升多式联运效率。一要加强省级层面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打破各自为战、互不协同格局,强化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联席会议职能,建立互动协调、运转高效的推进机制,确保多式联运的谋划和落地。二要推进运输服务规则衔接。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加强物流资源环节协同,确保运输通畅高效。推动建立与多式联运相适应的机制。三要丰富多式联运产品。加强公铁联运、空铁联运,鼓励中欧、中亚班列等专业化联运发展。支持江海中转联运、江海直达运输,全面推广“抵港直装”“联动接卸”模式,提升通关效率和国际物流便利化水平。
三、夯实物流平台主体,增强集聚辐射能力。一方面,做大做强物流枢纽。培育壮大合肥、芜马、阜阳、蚌埠、安庆五大物流枢纽,统筹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提升我省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中的能级地位。深化与上海港、舟山港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物流合作,提升我省联通东西、承接南北的物流枢纽功能。优化口岸布局,加速形成互联互通、连接全国、通达全球的水陆空口岸体系。另一方面,引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引进国内外物流龙头企业,支持大型物流集成商、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航运金融企业在皖设立分公司。鼓励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多式联运经纪人加快转型,支持物流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多式联运企业联盟。
(民建安徽省委会)